諫太宗十思疏賞析
-
臣聞:求木之長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遠(yuǎn)者,必浚其泉源;思國之安者,必積其德義。源不深而望流之遠(yuǎn),根不固而求木之長,德不厚而思國之安,臣雖下愚,知其不可,而況于明哲乎?人君當(dāng)神器之重,居域中之大,將崇極天之峻,永保無疆之休。不念居安思危,戒奢以儉,德不處其厚,情不勝其欲,斯亦伐根以求木茂,塞源而欲流長也。
凡百元首,承天景命,莫不殷憂而道著,功成而德衰,有善始者實繁,能克終者蓋寡。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?昔取之而有余,今守之而不足,何也?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,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;竭誠則吳、越為一體,傲物則骨肉為行路。雖董之以嚴(yán)刑,震之以威怒,終茍免而不懷仁,貌恭而不心服。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;載舟覆舟,所宜深慎。奔車朽索,其可忽乎?
君人者,誠能見可欲,則思知足以自戒;將有作,則思知止以安人;念高危,則思謙沖而自牧;懼滿溢,則思江海下百川;樂盤游,則思三驅(qū)以為度;憂懈怠,則思慎始而敬終;慮壅蔽,則思虛心以納下;懼讒邪,則思正身以黜惡;恩所加,則思無因喜以謬賞;罰所及,則思無以怒而濫刑??偞耸?,宏茲九德,簡能而任之,擇善而從之,則智者盡其謀,勇者竭其力,仁者播其惠,信者效其忠;文武爭馳,君臣無事,可以盡豫游之樂,可以養(yǎng)松喬之壽,鳴琴垂拱,不言而化。何必勞神苦思,代下司職,役聰明之耳目,虧無為之大道哉?《舊唐書》曾贊揚魏征的奏疏“可為萬代王者法”。對于魏征這篇奏疏,唐太宗非常重視,說它是“言窮切至”,使得自己“披覽亡倦,每達(dá)宵分”。他還曾使用“載舟覆舟”的比喻來訓(xùn)戒太子。宋、明、清三代的一些君主,也經(jīng)常拜讀這篇奏疏,用以規(guī)戒自己。由此可見它在封建時代的重要意義。即使到了現(xiàn)代,文中“居安思危,戒奢以儉”的觀點,也仍有值得借鑒的意義?! ∵@篇奏疏,在寫作上很有其特色,它有很強(qiáng)的現(xiàn)實針對性。文章根據(jù)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績之后,逐漸驕傲自滿,生活日趨奢靡地情況,指出了他“不念居安思危,戒奢以儉”,“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”,不可以“竭誠以待下”,必然會使“骨肉為行路”,最后導(dǎo)致至親疏遠(yuǎn),君臣解體,離心離德,難于保守天下。奏疏不僅把“不念居安思危,戒奢以儉”的危害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,而且還對癥下藥,提出“十思”的措施,既明確具體,又實用而不空泛,針對性很強(qiáng)?! ∽嗍鑿念^至尾,多用駢偶,或相對為文,或排比論述,辭工文暢,音律和諧,鏗鏘成韻,讀來如覺連珠滾動,文章一氣呵成,論述步步為營,氣勢雄健有力,警示振聾發(fā)聵?! 吨G太宗十思疏》是唐朝著名諫議大夫魏征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疏。唐太宗即位初期,因隋鑒不遠(yuǎn),故能勵精圖治。隨著功業(yè)日隆,生活漸加奢靡,“喜聞順旨之說”,“不悅逆耳之言”。魏征以此為憂,多次上疏切諫,本文是其中的一篇。文章先以比喻開篇,通過成敗得失的比較推論,歸結(jié)到“可畏惟人” ,指出了爭取人心的重要性。在這篇文章中,魏征緊扣“思國之安者,必積其德義”,規(guī)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,虛心納下,賞罰公正;用人時要知人善任,簡能擇善;生活上要崇尚節(jié)儉,不輕用民力。這個在當(dāng)時歷史條件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論述,其主題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,君王必須努力積聚德義,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,戒奢以儉等十個建議。寫得語重心長,剴切深厚?! ∥赫鞲矣谥敝G,在貞觀年間先后上疏二百余道,強(qiáng)調(diào)“兼聽則明,偏信則暗”,對唐太宗開創(chuàng)的千古稱頌的“貞觀之治”起了重大作用。而全文主要闡明的是為人君必須“居安思危,戒奢以儉”的主旨。《諫太宗十思疏》的精神,主要是規(guī)勸唐太宗在“貞觀之治”取得成就以后,仍要牢記隋亡的教訓(xùn),“居安思危,戒奢以儉”,“善始”、“克終”,以“積其德義”,使國家達(dá)到到長治久安的局面?! 豆盼挠^止》評價:通篇只重一“思”字,卻要從道義上看出,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,但所思不在德義,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為德也。魏公十思之論,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、誥并傳。 魏征這篇諫疏是規(guī)勸唐太宗要“居安思危,戒奢以儉”的。文章第—段即開宗明義,用樹木、河流作比,說明“居安思危,戒奢以儉”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。第二段分析“取易守難”的道理,并從“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,既得志,則縱情以傲物”入手,得出守成之君“所宜深慎”的結(jié)論,具有很強(qiáng)的邏輯性和說服力。第三段提出“十思”的具體內(nèi)容。所謂“十思”,歸納起來,即戒奢安民、思危反滿、寬容仁慈、慎始善終、虛心納言、拒邪黜奸、刑賞以法?! ∫浴肮瘫舅荚础睘橛?,說明“居安思危,戒奢以儉”的重要性。
開篇并沒有直接提出“十思”的內(nèi)容,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。“臣聞”的口氣不卑不亢,令人警醒。先從正面說,用比喻推理(“求木之長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遠(yuǎn)者,必浚其泉源”)引出正題:“思國之安者,必積其德義?!比齻€排比句,兩個作比喻,一個明事理,淺顯易懂,不容置疑。再從反面申述:“源不深而望流之遠(yuǎn),根不固而求木之長,德不厚而望國之治,雖在下愚,知其不可,而況于明哲乎?”這樣就加重了強(qiáng)調(diào)意味。反問的一句,差不多帶有“挑釁”口吻,正是“忠言逆耳”之處。接著,進(jìn)一步明確指出,“人君”地位高,責(zé)任重大,如果“不念居安思危,戒奢以儉”,要想國家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,如同“伐根以求木茂,塞源而欲流長”一樣荒誕。這一段的結(jié)尾,照應(yīng)前面,又充分利用了“木”與“水”的比喻。
第二段 總結(jié)歷史經(jīng)驗,并從創(chuàng)業(yè)守成、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“居安思危”的道理?!胺舶僭祝刑炀懊?,善始者始繁,克終者蓋寡。”開頭幾句,寥寥數(shù)語,就概括了歷代君主能創(chuàng)業(yè)不能守成的普遍規(guī)律,這雖說是人之常情,但要“思國之安”,就必須以理性去克服它。接下來,作者以“豈取之易守之難乎”設(shè)問,引出更為具體的分析論證,指出“殷憂”與“得志”的不同心態(tài):殷憂,則竭誠待人;得志,則縱情傲物。而“竭誠則吳越為一體,傲物則骨肉為行路”,對人的態(tài)度不同,其結(jié)果反差強(qiáng)烈,這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(yè)成敗的關(guān)鍵。如果失去了民心,即使動用嚴(yán)刑也無濟(jì)于事?!霸共辉诖?,可畏惟人;載舟覆舟,所宜深慎”,這里借鑒古人的論述,將君和民的關(guān)系比作水與舟的關(guān)系,發(fā)人深省。[2]
第三段 提出“居安思?!钡木唧w做法,即“十思”?!笆肌钡暮诵膬?nèi)容是正己安人,但具體又有所側(cè)重?!皩⒂凶?,則思知止以安人”,這兩條是戒奢侈,如喜好器物美色,大興土木,勞民傷財?shù)?;“念高危,則思謙沖而自牧;懼滿盈,則思江海下百川”,這兩條是戒驕戒躁,勸皇帝要恪守職分,不驕不躁,虛懷若谷,從諫如流;“樂盤游,則思三驅(qū)以為度”,是勸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,要持之有度;“憂懈怠,則思慎始而敬終”,是勸皇帝勤勉政事,處置謹(jǐn)慎,不要怠惰;“慮壅蔽,則思虛心以納下”,是說“兼聽則明”,放低身段,多聽取臣下的意見;“懼讒邪,則思正身以黜惡”,是說“偏聽則暗”,自己有傾向直臣,罷黜小人;“恩所加,則思無因喜以謬賞;罰所及,則思無以怒而濫刑”,是說賞罰要按國家尺度實行,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頗。“十思”就是十條勸戒,語語坦誠,字字驚心。文章最后從正面論述做到“十思”的好處,描繪出“垂拱而治”的政治理想。從用人,納諫,賞罰,多方來講、其中提到的“簡能而任之,擇善而從之”,即“用人”“納諫”策略,實際上成為初唐的治國方略,創(chuàng)造了歷史上有名的“貞觀之治”?! ∥赫魈岢龅摹笆肌蹦芙o我們哪些寫作的啟示呢? 一是陳述意見的針對性。這奏疏是給皇帝看的,是用來勸諫皇帝的,所以“十疏”所陳述的內(nèi)容無一不針對帝王的易犯病,又無一不為“垂拱而治”的封建統(tǒng)治著想,使唐太宗樂于接受。二是思考問題的全面性。這“十思”的內(nèi)容涉及到與帝王冶國興邦有關(guān)的十個問題。從生活到政治,從人個欲望以品德修養(yǎng),凡存在的主要問題作者全都考慮到。不但指出問題,而且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,真是面面俱到,煞費苦心。三是安排條款的序列性?!耙娍捎薄皩⒂凶鳌薄澳罡呶!薄皯譂M溢”“樂盤游”“憂懈怠”“慮雍蔽”“懼讒邪”“恩所及”,排列井井有條,多而不亂。四是語言表達(dá)的齊整性。“十思”十句,句式大致相同,構(gòu)成排比,一氣呵成,形成齊整,氣勢磅礴。顯然,這篇古代佳作給我們帶來很多有益的寫作啟發(fā)?! ‰m董之以嚴(yán)刑,振之以威怒,終茍免而不懷仁,貌恭而不心服。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,載舟覆舟,所宜深慎。 即使用嚴(yán)酷的刑罰督責(zé)人們,用威風(fēng)怒氣恫嚇人們,結(jié)果只能使人們圖求茍且以免于刑罰,卻不會懷念國君的恩德,表面上態(tài)度恭敬,可是心里并不服氣。怨恨不在大小,可怕的只是百姓。百姓像水一樣,可以載船,也可以翻船,這是應(yīng)該特別謹(jǐn)慎的。 “求木之長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遠(yuǎn)者,必浚其泉源;思國之安者,必積其德義?!?想要樹木生長,一定要是它的根系牢固;想要河流長遠(yuǎn),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;想要國家安定,一定要多聚積道德仁義。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網(wǎng)友上傳(或整理自網(wǎng)絡(luò)),原作者已無法考證,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。古詩文網(wǎng)免費發(fā)布僅供學(xué)習(xí)參考,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轉(zhuǎn)載請注明:原文鏈接 | http://m.x4s22.cn/wenzhang/1695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