賞析,西漢司馬遷在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記載,藺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十五座城池," />

藺相如完璧歸趙論賞析

  藺相如之完璧,人皆稱之。予未敢以為信也。
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,詐趙而脅其璧。是時言取璧者,情也,非欲以窺趙也。趙得其情則弗予,不得其情則予;得其情而畏之則予,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。此兩言決耳,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!
且夫秦欲璧,趙弗予璧,兩無所曲直也。入璧而秦弗予城,曲在秦;秦出城而璧歸,曲在趙。欲使曲在秦,則莫如棄璧;畏棄璧,則莫如弗予。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,又設九賓,齋而受璧,其勢不得不予城。璧入而城弗予,相如則前請曰:“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。夫璧非趙璧乎?而十五城秦寶也。今使大王以璧故,而亡其十五城,十五城之子弟,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。大王弗與城,而紿趙璧,以一璧故,而失信于天下,臣請就死于國,以明大王之失信!”秦王未必不返璧也。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,而歸直于秦?
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。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,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,而責璧與信,一勝而相如族,再勝而璧終入秦矣。
吾故曰:藺相如之獲全于璧也,天也。若其勁澠池,柔廉頗,則愈出而愈妙于用。所以能完趙者,天固曲全之哉!

  西漢司馬遷在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記載,藺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十五座城池,見秦王沒有誠意,便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,終于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。這就是家喻戶曉的”完璧歸趙”,直到后來,人們?nèi)匀粚μA相如的英勇行為贊賞有加。

  然而,明代文學家、史學家王世貞寫《藺相如完璧歸趙論》進行哲理邏輯分析,感喟針砭,令讀者重又反思這一經(jīng)典故事背后的合理性。在他的此論中,他以散文創(chuàng)作面對政治、社會,發(fā)表自己獨到的議論:“文之事本一而其用三:曰晰理,曰紀事,曰抒情,是三者,文之大用也?!毕襁@篇文章在散文類型里屬于晰理類,具有論辯文的性質(zhì)。

  中國古代散文的特征很好地在他這篇《藺相如完璧歸趙論》里表現(xiàn)出來。散文特征在語言上是求簡與求精相結(jié)合的。所謂“求簡”,就是字數(shù)、篇幅簡要;所謂“求精”,就是語言精當,語意精辟。例如首句“藺相如之完璧,人皆稱之,予未敢以為信也?!闭Z言上求簡與求精相結(jié)合,言簡意賅地發(fā)表了作者的論點。該文是一篇翻案文章。翻案文章獨執(zhí)異議,貴在識見高遠,令人信服。該文開篇對世所稱譽的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一史實,予以否定,先聲奪人。接著,文章從三個方面闡述予以否定的理由。首先,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實意圖,指責藺相如之所為是“既畏而復挑其怒”之舉,是失于智。接著,文章重點分析了藺相如的所謂曲直論,先明秦趙“兩無所曲直”,后又代藺相如策劃,指出藺相如“使舍人懷而逃之”是“歸直于秦”,是失于信。最后,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族滅國破,是失于利。這樣,文章層層遞進,步步深入,從而逼出了全文的結(jié)論:“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,天也。”這里的“天”,是指當時的客觀形勢。行文至此,文章已可作結(jié),而作者又列出“勁澠池”“柔廉頗”兩件事,表面上與上文關(guān)系不大,但在“愈出而愈妙于用”一句中,表現(xiàn)出了作者的寫作意圖。作者認為,藺相如的所謂“智”“勇”,不是為了趙國,而是為了自己,他的所作所為,不過是縱橫家的權(quán)謀機巧而已,這,其實是觸摸到了縱橫家的本質(zhì)。因而,該文結(jié)論之后的余波,決非可有可無的續(xù)貂之筆,用意特深。章法上散聚結(jié)合,定主賓之序、掌均變之衡,征節(jié)奏之美,懂疏密散聚,知大小曲直,馭圓缺參差,見開合呼應,求從順言自然。審美上是實用與審美相結(jié)合。

  王世貞在當時以文學、藏書而知名,為后七子中是最為獨領風騷的文壇人物。這篇《藺相如完璧歸趙論》大致體現(xiàn)了其散文創(chuàng)作的特點,作者的行文藝術(shù)沉博幽深,氣味雄厚;淺淡自然,清新有動;縱橫捭闔,姿態(tài)橫生;玄思獨造,翻新出奇。雖不精于書寫,但通曉書理,議論頗為精當。雖摹秦仿古,依舊自有特色。
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網(wǎng)友上傳(或整理自網(wǎng)絡),原作者已無法考證,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。古詩文網(wǎng)免費發(fā)布僅供學習參考,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
轉(zhuǎn)載請注明:原文鏈接 | http://m.x4s22.cn/wenzhang/17091.html

熱門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