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上受降城聞笛(回樂峰前沙似雪)鑒賞
-
【夜上受降城聞笛】 回樂峰前沙似雪,[2] 受降城外月如霜。 不知何處吹蘆管, 一夜征人盡望鄉(xiāng)。
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(xiāng)情的詩作,從多角度描繪了戍邊將士(包括吹笛人)濃烈的鄉(xiāng)思和滿心的哀愁之情。
詩歌的前兩句描寫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.舉目遠眺,蜿蜒數(shù)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,烽火臺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,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。近看,高城之外月光皎潔,如同深秋的寒霜。沙漠并非雪原,詩人偏說它“似雪”,月光并非秋霜,詩人偏說它“如霜”。詩人如此運筆,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凄涼。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淡。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,而生發(fā)出思鄉(xiāng)情愫。
如果說前兩句寫景,景中寓情,蓄而未發(fā);那么后兩句則正面寫情。在萬籟俱寂中,夜風送來嗚嗚咽咽的蘆笛聲。這笛聲使詩人想到:是哪座烽火臺上的戍卒在借蘆笛聲傾訴那無盡的邊愁?那幽怨的笛聲又觸動了多少征人的思鄉(xiāng)愁?在這漫長的邊塞之夜,他們一個個披衣而起,憂郁的目光掠過似雪的沙漠,如霜的月地,久久凝視著遠方······“不知何處”,寫出了詩人月夜聞笛時的迷惘心情,映襯出夜景的空寥寂寞?!耙灰埂焙汀氨M望”又道出征人望鄉(xiāng)之情的深重和急切。
從全詩來看,前兩句寫的是色,第三句寫的是聲;末句抒心中所感,寫的是情。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、鋪墊。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(xiāng)情,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(xiāng)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。前三句已經(jīng)蓄勢有余,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。李益卻蹊徑獨辟,讓滿孕之情在結尾處打個回旋,用擬想中的征人望鄉(xiāng)的鏡頭加以表現(xiàn),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,在戛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。這首詩藝術上的成功,就在于把詩中的景色、聲音、感情三者融合為一體,將詩情、畫意與音樂美熔于一爐,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,意境渾成,簡潔空靈,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。
這首詩語言優(yōu)美,節(jié)奏平緩,寓情于景,以景寫情,寫出了征人眼前之景,心中之情,感人肺腑。詩意婉曲深遠,讓人回味無窮。劉禹錫《和令孤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》中提到李益,有“邊月空悲蘆管秋”句,即指此詩??梢姶嗽娫诋敃r已傳誦很廣。《唐詩紀事》說這首詩在當時便被度曲入畫。仔細體味全詩意境,的確也是譜歌作畫的佳品。因而被譜入弦管,天下傳唱,成為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。
版權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網(wǎng)友上傳(或整理自網(wǎng)絡),原作者已無法考證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古詩文網(wǎng)免費發(fā)布僅供學習參考,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轉載請注明:原文鏈接 | http://m.x4s22.cn/wenzhang/230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