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情表教學相關
-
臣密言:臣以險釁,夙遭閔兇。生孩六月,慈父見背;行年四歲,舅奪母志。祖母劉憫臣孤弱,躬親撫養(yǎng)。臣少多疾病,九歲不行,零丁孤苦,至于成立。既無伯叔,終鮮兄弟,門衰祚薄,晚有兒息。外無期功強近之親,內(nèi)無應門五尺之僮,煢煢孑立,形影相吊。而劉夙嬰疾病,常在床蓐,臣侍湯藥,未曾廢離。(愍 同:憫)
逮奉圣朝,沐浴清化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;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。臣以供養(yǎng)無主,辭不赴命。詔書特下,拜臣郎中,尋蒙國恩,除臣洗馬。猥以微賤,當侍東宮,非臣隕首所能上報。臣具以表聞,辭不就職。詔書切峻,責臣逋慢;郡縣逼迫,催臣上道;州司臨門,急于星火。臣欲奉詔奔馳,則劉病日篤,欲茍順私情,則告訴不許。臣之進退,實為狼狽。
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,凡在故老,猶蒙矜育,況臣孤苦,特為尤甚。且臣少仕偽朝,歷職郎署,本圖宦達,不矜名節(jié)。今臣亡國賤俘,至微至陋,過蒙拔擢,寵命優(yōu)渥,豈敢盤桓,有所希冀!但以劉日薄西山,氣息奄奄,人命危淺,朝不慮夕。臣無祖母,無以至今日,祖母無臣,無以終余年。母孫二人,更相為命,是以區(qū)區(qū)不能廢遠。
臣密今年四十有四,祖母今年九十有六,是臣盡節(jié)于陛下之日長,報養(yǎng)劉之日短也。烏鳥私情,愿乞終養(yǎng)。臣之辛苦,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,皇天后土,實所共鑒。愿陛下矜憫愚誠,聽臣微志,庶劉僥幸,保卒余年。臣生當隕首,死當結(jié)草。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,謹拜表以聞。(祖母 一作:祖母劉)
整體感知
理解本文,首先要對寫作背景有所了解:司馬氏集團滅蜀后,為了籠絡西蜀人士,大力征召西蜀名賢到朝中做官,李密也是其中之一;李密是亡蜀降臣,如不應詔,會被誤認為“矜守名節(jié)”,不與司馬氏王朝合作,招來殺身之禍。司馬氏集團通過陰謀和屠殺建立了西晉政權,為了鞏固統(tǒng)治,提出以“孝”治理天下。李密至孝,與祖母相依為命,寫此奏章,陳述自己不能奉詔的原因,提出終養(yǎng)祖母的要求。文中所寫,皆是真情實意。為了喚起武帝的憐憫心,作者不是直陳其事,而是凄切婉轉(zhuǎn)地表明心意,圍繞著“情”“孝”二字反復陳述自己家庭不幸,和祖母相依為命的苦況親情,表達對新朝寵遇的感激涕零,以及孝順祖母的哀哀衷情。
第一部分:陳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孫相依為命的情形。先以“臣以險釁,夙遭閔兇”八字,概括自己的坎坷命運。然后講述幼年時期失父失母,孤苦多病,全賴祖母撫養(yǎng),說明“臣無祖母,無以至今日”;再述家門人丁不旺,祖母疾病纏身,說明“祖母無臣,無以終余年”。這段內(nèi)容,是陳情不仕的唯一事實根據(jù)。作者寫得凄切盡情,以使武帝對自己由惱怒峻責化為同情憐憫。
第二部分:寫朝廷對自己優(yōu)禮有加,而自己卻由于祖母供養(yǎng)無主,不能奉詔的兩難處境。先以“逮奉圣朝,沐浴清化”表達自己對晉武帝的感激之情,再歷敘州郡朝廷優(yōu)禮的事實。然后明確提出奉詔奔馳和孝養(yǎng)祖母的矛盾,為下文留下懸念。
第三部分: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綱領,陳述自己的從政經(jīng)歷和人生態(tài)度,并再次強調(diào)自己的特別處境,進一步打消了武帝的疑慮,求得體恤。針對上文留下的孝順祖母和回報國恩之間的兩難選擇,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國綱領,言外之意是孝養(yǎng)祖母雖為徇私情,卻也不僅合情亦合理合法,并為下文乞終養(yǎng)給出了理論根據(jù)。隨后說自己出仕蜀是圖宦達,不矜名節(jié),打消武帝疑慮。再以祖母病篤,說明自己確實不能遠離出仕。
第四部分:明確提出陳情的目的“愿乞終養(yǎng)”,先盡孝后盡忠。作者先比較自己和祖母年歲,說明盡孝之時短,盡忠之日長,然后提出“終養(yǎng)”的要求。再極其誠懇地說明自己的情況,是天人共鑒。表達自己對朝廷生當隕首,死當結(jié)草的忠心。
亞里士多德說:“只有在適當?shù)臅r候,對適當?shù)氖挛?,對適當?shù)娜?,在適當?shù)臅r機下,以適當?shù)姆绞桨l(fā)生的感情,才是適度的最好的感情?!弊髡哒沁\用了最恰當?shù)氖闱榉绞?,終于打動了晉武帝,使他看了表章后說“士之有名,不虛然哉”,“乃停詔”,允其不仕。
需要指出的是,作者愿意“盡節(jié)”于皇帝,是出于感恩圖報的心情,不能跟報效國家同日而語。
教學建議
一 注意體會作者的真摯感情。
本文是寫給皇帝的信,以敘事為主。在敘事中包含著作者真摯的感情。誦讀時,要注意文章的層次,做到有表情地誦讀。在讀的過程中,注意體會文中抒發(fā)的感情。
二 本文多四字句(五至七字句,可以看作加統(tǒng)領字的四字句),讀來容易朗朗上口,鏗鏘有力。
但在以四字句為主的同時,又雜以其他句式,構(gòu)成了句式的錯綜變化,音韻和諧。誦讀時要加以體會,讀出文章的節(jié)奏感。
版權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網(wǎng)友上傳(或整理自網(wǎng)絡),原作者已無法考證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古詩文網(wǎng)免費發(fā)布僅供學習參考,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轉(zhuǎn)載請注明:原文鏈接 | http://m.x4s22.cn/wenzhang/940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