賞析,六國被秦國滅亡的教訓,是許多文史家關注的話題。僅“三蘇”就每人寫了一篇《六國論》" />

六國論賞析

  六國破滅,非兵不利 ,戰(zhàn)不善,弊在賂秦。賂秦而力虧,破滅之道也?;蛟唬毫鶉?,率賂秦耶?曰:不賂者以賂者喪,蓋失強援,不能獨完。故曰:弊在賂秦也。
秦以攻取之外,小則獲邑,大則得城。較秦之所得,與戰(zhàn)勝而得者,其實百倍;諸侯之所亡,與戰(zhàn)敗而亡者,其實亦百倍。則秦之所大欲,諸侯之所大患,固不在戰(zhàn)矣。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斬荊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子孫視之不甚惜,舉以予人,如棄草芥。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后得一夕安寢。起視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。然則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無厭,奉之彌繁,侵之愈急。故不戰(zhàn)而強弱勝負已判矣。至于顛覆,理固宜然。古人云:“以地事秦,猶抱薪救火,薪不盡,火不滅。”此言得之。
齊人未嘗賂秦,終繼五國遷滅,何哉?與嬴而不助五國也。五國既喪,齊亦不免矣。燕趙之君,始有遠略,能守其土,義不賂秦。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,斯用兵之效也。至丹以荊卿為計,始速禍焉。趙嘗五戰(zhàn)于秦,二敗而三勝。后秦擊趙者再,李牧連卻之。洎牧以讒誅,邯鄲為郡,惜其用武而不終也。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,可謂智力孤危,戰(zhàn)敗而亡,誠不得已。向使三國各愛其地,齊人勿附于秦,刺客不行,良將猶在,則勝負之數,存亡之理,當與秦相較,或未易量。
嗚呼!以賂秦之地,封天下之謀臣,以事秦之心,禮天下之奇才,并力西向,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。悲夫!有如此之勢,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,日削月割,以趨于亡。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!
夫六國與秦皆諸侯,其勢弱于秦,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。茍以天下之大,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國下矣。

  六國被秦國滅亡的教訓,是許多文史家關注的話題。僅“三蘇”就每人寫了一篇《六國論》。蘇軾的《六國論》,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,突出強調了“士”的作用。蘇軾認為,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(yǎng)士,是久存的原因。只要把那些“士”養(yǎng)起來,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,國家就可以安定了。蘇轍的《六國論》則是針對六國不免于滅亡的史實,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,共同抗戰(zhàn),滅國是咎由自取。

  蘇洵的《六國論》不同于以上兩篇。蘇洵不是就事論事,而是借題發(fā)揮。蘇洵的寫作目的不在于總結六國滅亡的教訓,而在于警告宋朝統治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。借古喻今,以談論歷史供當今統治者借鑒,這是蘇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。從歷史情況看,六國滅亡的原因并不是“賂秦”。六國的失敗,主要是政治上保守,因循守舊,不重視改革,不能堅持“合縱”政策去對付秦國的“連橫”政策,被秦國遠交近攻的手段各個擊破。另一方面,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,使秦國國力大增,具備了統一中國的實力。加上戰(zhàn)國長期的戰(zhàn)亂,民不聊生,由分裂到統一,符合人們的愿望。秦國統一中國,是歷史發(fā)展的必然趨勢。蘇洵對此并非不知,他在文中也承認這一點:“以賂秦之地,封天下之謀臣;以事秦之心,禮天下之奇才,并力西向,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?!比欢髡哂靡獠辉诖耍囊鈭D是點明賂秦是六國滅亡的原因,以此警告宋朝統治者,不要用賄賂的方法對待契丹和西夏,要用武力,要抵抗。明代何仲默說過:“老泉論六國賂秦,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,而卒以此亡,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?!?/p>

  宋朝建國后,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鎮(zhèn)割據,尾大不掉,以至滅亡的教訓,采取了“虛外實內”的政策,削弱邊關的實力,調集重兵駐守京城。結果造成了邊關的空虛。遼國乘虛而入,屢犯邊疆。宋太宗繼位后,曾兩次派兵擊遼,均遭失敗。后宋太宗兩次進攻幽州,企圖奪回幽云十六州,又遭敗績。真宗景德元年(1004年),遼大兵壓境,直逼澶州城下(今河南濮陽),威脅汴京開封。于是,宋與遼簽定了“澶淵之盟”,答應向遼輸歲幣銀十萬兩,絹二十萬匹。到了仁宗慶歷二年(1042年),遼再次要挾,宋只得增加幣銀十萬兩,絹十萬匹。第二年(1043年),西夏也來要,又是賜歲幣銀十萬兩,絹十萬匹,茶三萬斤。人民的血汗就在這種納賜之中,付之東流。蘇洵對此痛心疾首,他借古喻今,縱橫恣肆,痛陳利弊,對當權者進行規(guī)勸,希望其改弦易轍,增強國力,與敵斗爭。蘇洵的議論雖不無可商榷處,但總的立論是正確的,并且不幸為蘇洵所言中:就在蘇洵死后六十年,終于發(fā)生了“靖康之變”(1126年),北宋重蹈了六國的覆轍,為后起的金所滅,徽、欽二帝被俘,客死異國他鄉(xiāng)。

  《六國論》除去在立論上具有借題發(fā)揮、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外,在論證的嚴密性、語言的生動性上也堪稱典范。第一段的邏輯性是非常嚴密的。作者開篇亮出觀點:“六國破滅,非兵不利,戰(zhàn)不善,弊在賂秦?!遍_宗明義,直截了當,使讀者一眼就抓住了論者的中心。然后,作者解釋論點:“賂秦而力虧,破滅之道也?!边@就指出了賄賂的危害,言簡意賅,要言不煩。再后,作者設問:“六國互喪,率賂秦耶?”答曰:“不賂者以賂者喪。蓋失強援,不能獨完?!边@就使得文章邏輯嚴密,無懈可擊。最后一句總結全段:“故曰弊在賂秦也?!边@一段起到了“綱”的作用,后面的二、三兩段實際上是圍繞第一段展開的。

  本文的語言生動有力。議論性的句子簡捷有力,敘述性的句子生動感人。比如:“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斬荊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子孫視之不甚惜,舉以予人,如棄草芥。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后得一夕安寢。起視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?!边@些敘述語言本身帶有主觀感情,還有描述的特點。作者還運用引用、對比、比喻等手法,使語言靈活多樣,增強了表達效果。本文的句式也整飭有度,特別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,讀起來鏗鏘有力,擲地有聲,富有節(jié)奏感。文章史實論據典型、充分,分析、對比、比喻等論證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,句式多變,感情激切,富有感染力。本文雖是史論,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論證六國滅亡的原因,而在于引出歷史教訓,諷諫北宋王朝放棄妥協茍安的政策,警惕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。

  歐陽修評價蘇洵的文章說:“吾閱文士多矣,獨喜尹師魯、石守道,然意猶有所未足,今見子(蘇洵)之文,吾意足矣?!钡拇_如此,蘇洵此文,奔騰上下,縱橫出入,氣勢猶如江河決口。他見識深遠,眼光犀利,議論精辟透徹,足警世人。無怪乎本文近千年來盛傳不衰!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網友上傳(或整理自網絡),原作者已無法考證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古詩文網免費發(fā)布僅供學習參考,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
轉載請注明:原文鏈接 | http://m.x4s22.cn/wenzhang/17062.html

熱門名句